####是: 免费发布信息 下载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综合首页- 阴阳风水 - 风水论文 -
 
风水新解

风水论文  加入时间:2013/8/18 9:51:11     点击:1535

 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学者、易学导师潘长军解读说:风水学,古称风水术,又称堪舆学、青乌术、青鸟术、青囊术等。当今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为,风水学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是中国古建筑理论的精华,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生态、景观等建筑环境诸要素的综合评判,是人们选择生存居住环境的一种方法,国外称之为人文地理学、人生地理学。本世纪80年代,又有宇宙气场养生学之称谓。

  
  其实,风水学的核心还在于“风”、“水”二字。它利用自然界人们常见的两类事物,来隐寓比附其深刻的“场”的内涵。如不彻悟,很可能使人见“风”(自然界之风)即谓之“风”(风水中动变气场之风),见“水”(自然界之水)即谓之“水”(风水中静定气场之水),极大地混淆了人的视听,也给风水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是典型的东方神秘文化的特点。因此,风水,不能纯依自然界之可见的风与水来理解,实有其深刻的内涵。
  
  风,乃指宇宙能量(或曰宇宙真气、宇宙气场、天场);水,则指地球气场(又曰八卦气场,此气场与地磁场并不相同,或不全相同)。风水学就是研究天地气场的交互作用对人体气场的影响效果的一门学问。而人体气场包括先天与后天,涉及先天气场的,如三元命(三元场);涉及后天的,则是人们对气场的感觉。在民居中,只要我们结合三元场,合理地安置好门、主、灶三者的相应位置,使我们的吃、住、行都处在一个互为生扶、互为补充的良性循环之中,则我们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学习、运气)都将变得顺利,变得光明。
  
  从场的角度而言,风指动变气场;相对而言,水则指静定气场。所谓的“遇水则止,遇风则散”,其真正的内涵则是指“遇上一定的格局,形成相对稳定不变的气场;由于宇宙气场(天场)的旋转变化,将会影响地面气场(地场)势力的变化。”所谓的“止”即稳定;所谓的“散”即变化。
  
  风,动变气场,是宇宙(主指北斗七星)强行加持于地面格局的影响力,如九星临宫,是有规律地在旋转变换的。
  
  风─→动变宇宙气场(天场)-→九星(主体实质为北斗七星)能量向地面的供应方案(依时间变化;循九宫分配。格局基础为洛书九宫)-→依据北斗自己的意志(自身的规律)向地面分配-→对地面格局的接收场来说,属硬性分派或曰摊派。
  
  水,静定气场,是一定的地面格局(主要指进气口,或人之三元命宫)对宇宙能量的承纳与分配。它主要依进气口与各方位的八卦关系而确立其气场的承纳性质,如乾与兑,相互感应为生气木。它虽然也以七星(或九星)来命名,但其可以脱离宇宙气场即七星(或九星)而独立存在。
  
  水─→静定宇宙气场(地场)-→地场-→地面格局对北斗七星能量的分配方案(依空间变化;循八卦分配。格局基础为八卦方位)-→依据先天八卦自身的生克制化规律,以门为参照物,参以阴阳,辅以六亲人伦,定出八卦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并依五行定性;然后将北斗七星的能量依其五行属性,对号入座,逐一分配到与门有关联的相应的卦位,这样就完成了对北斗七星能量的分配-→属理性分配(卦理,阴阳,亲情)或曰情理分配-→既合乎理,又合乎情-→地场可以脱离七星而独立存在;它只须依靠自身八卦方位之间的相互组合,即可形成气场;以七星表示,不过是便于五行符号的折中统一,便于使用而已。
  
  大游年歌是风水学##基本的理论,没有它,就谈不上风水学,尤其是阳宅风水学。尽管它已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仍不过人云亦云,师传如此而已。其真正的内涵究竟是啥,鲜有见者。
  
  其实,所谓的“大”,不过是神通广大,威风凛凛;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神效极验之意。所谓的“游”,不过是旋转游动,飞腾变化,周流八宫之意。
  
  所谓的“年”,即传说中的一种魔怪。据传,春节张贴门神(或称对联)、燃放爆竹,皆为驱除“年”之举措。风水学中将其比作七星神煞(加上左辅、右弼为九星),以示威严。
  
  这样,“大游年歌”就是神通广大的星辰神煞(宇宙能量)飞游变化规律的歌诀。它反映了地面建筑(宅子)格局自身的气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北斗七星能量的承纳与分配状况。
  
  以“游年”与类同“流年”之“游年”相混,故布迷魂阵,这是典型的东方神秘文化特色!诸如此类的新解还有很多很多,限于篇幅,兹不多述。详见拙著《宅居布置学》。

 
上一条:风水学在建筑选址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
下一条:浅析风水学的学习与应用
 
加盟合作
国际易学联合会 (7-17)
北京市易学网络链接 (11-1)
河北省易学网络链接 (11-1)
天津市易学网络链接 (11-1)
中华易学导师联盟协会 (12-16)
中国传承人文规划建造学会 (12-16)
职业易学家——社会公共查询平台 (7-23)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备案号:鲁ICP备202408033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