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免费发布信息 下载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综合首页- 易学博文 - 论文精选 -
 
易学与人生命运

论文精选  加入时间:2013/8/26 7:44:38     点击:1205

  一、何为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有命运,否认命运的存在,是愚昧的表现。
  
  什么是命运呢?所谓命运,是一个人生命信息运动态势的结果,是生命的运动轨迹,是可以认识、预知、调控的。一旦揭破“命运”之迷,命运就不再神秘,人生就可以自我塑造。
  
  “生命信息”,是指构成生命要素的诸因子的相互结构状态。例如自体的遗传基因、遗传变异因、人类种系因、宗亲因、阴阳神因、自体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因等等。
  
  “运动态势”,是指生命信息所决定的生命健康状况、体力状况、情感和性格取向状况、智慧思辨状况等内外协调运动变化的总和。自体变化,不是孤立进行的,是宇宙信息——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相互依附作用的。人的小宇宙与个体人以外的自然、社会大宇宙各自运动与相互作用的总和(总结果),即为生命信息运动态势。(大宇宙运作对于小宇宙的作用,古代先人们称作“子午流柱”,流柱的结果,就与人体小宇宙的生命密码结合,使生命密码再结合,于是人便呈现在其生命旅途中的特定阶段的运动形式,也即是此阶段的命运状态。)
  
  “运动态势的结果”,是指生命信息在大宇宙小宇宙力量调控下所发生的小宇宙自身生命状态,在某一特定阶段显现(呈现)的定式。“定式”“结果”,看作是生命运动的必然趋势,必然状态。这种生命态势是有先兆的,是可以预知的,因此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调控的。如果明白这一点,掌握一定的方法,命运就不会捉弄我们,我们就可以化解灾难和凶险,择利趋吉。
  

  二、命与运的关系
  
  命与运关系如何呢?命如鱼,运如水;命如种子,运如土壤;命如车,运如路;命为质,运为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造了人的一生命运旅程。命是先天的,具有不可逆性;运为后天的,具有再造和可变性。人生的命运可以通过后天的运作、调整、再造,从而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命运。
  
  应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生命和运的关系,通过后天的努力和运作,使人生更##、更具价值。否认“命”的存在和作用,为唯意志论,是不可取的的,否认“运”的作用,“听天由命”为宿命论,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三、如何把握命运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易学智慧可以找到答案。
  
  《周易》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源头,是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四书五经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易经》。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其思想精深,举凡天、地、人相辅相成之基本原理均有涉及。所以,了解中华文明不可不了解易学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智慧,也不可不继承易学智慧。周易对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周易》(易经)是西周时期一部算命占卜的书(天书),先人们每做一件事(尤其大事)都要占卜问卦,问问上天意志如何?求吉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对周易这部经书进行了诠释,并侧重在理论上阐述,形成了十翼(对周易解释的十部书),称为“易传”。在汉代后,汉代的学者文人们对经、传进行##的诠释,并注入了当时的认识和学者自身的观点,形成了庞大体系的易学。我们现在研究的周易是指的博大精深的周易系统。
  
  在后人们对周易文化进行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了周易,这种发展不但是在理论上,同时在应用上也不断提高。易理派和象数派(应用派)两种派别,对周易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易理派(学院派)主要重理,研究易理,看不起应用派,认为占卦算命是术士,不能登大雅之堂,是社会的下层,这种派别自孔子就形成了,认为懂得易理就行,不必去问吉凶,研究周易则一生无大过,少犯错误。后天的学者文人都基本如此,不与应用派为伍。包括现在的我们这些大学教授,一般也不去习易,论文、著作大量出,但不含应用,不去应用。还有一派象数派(应用派)一直在民间应用,利用易经的知识,为人占吉凶祸福。我认为,任何理论要经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周易理论也是如此。理论应指导实践,经过实践验证其真伪;应用也应提高理论水平,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和谐。周易应用学也贯穿着三个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天、地、自然统称)合一和谐)、五行生克(世上万物都有五行属性,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它的运动而产生的相生、相克关系)、阴阳平衡(宇宙是由阴阳组合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白夜、男女、山前、后、地上、地下等)。
上一条:五行的时空能量
下一条:五行八卦与生育关系
 
加盟合作
国际易学联合会 (7-17)
北京市易学网络链接 (11-1)
河北省易学网络链接 (11-1)
天津市易学网络链接 (11-1)
中华易学导师联盟协会 (12-16)
中国传承人文规划建造学会 (12-16)
职业易学家——社会公共查询平台 (7-23)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备案号:鲁ICP备202408033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186号